与电商网购相比,商业实体经济的特点显而易见:一是培育并支撑消费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相对稳定的店铺和物流基地,会使人们产生“只要有庙在,不怕和尚跑”的消费心理,这是培育和拓展稳定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虚假交易的发生概率。商家和消费者面对面,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甚至杜绝虚假交易的发生概率。三是能够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实体店铺与“电商网购”的一个明显区别,是相对各方“先见实物后交易”,商品质量有保障。
从社会消费需求和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等要素来看,商业实体经济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供给基本生活资料。如果商业实体经济的供给活动一旦停止,社会消费需求就不能保障,“虚拟经济”就必定成为无米之炊。
二是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如果商业实体经济售后服务乃至个性化服务等活动一旦停止,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虚拟经济”就会失去很大市场甚至失去发展的根基。
三是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如果商业实体经济的文化等特殊产品的供给和相关服务活动一旦停止,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渊源,“虚拟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四是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如果商业实体经济的循环流通供给活动停止或者受阻,“虚拟经济”就不复存在了。
商业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先看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对此,业界有人调侃说,传统制造业的萧条、农业三大主粮价格的全线下跌,以及商业服务业中餐饮业的“中高端”也不得不转而卖低端自助餐,这都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危险时刻!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程度不同地表现在六方面。而这六方面,又都关乎着经营成本:
一是不能承受的税费。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有的短期紧急贷款则更高),还有各种名目的行政和事业性收费以及罚款等费用!①
二是不断攀升的成本。制造业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商业实体企业的经营要素涨价更为明显;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菜价、水价、气价都涨,房租虽是相对长期合同但也每年递增上涨;至于物流成本,则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产地到终端消费地,中转几次,价格就涨几成,否则中间经营者必亏。因此,商业实体企业,尤其是处在物流终端的零售业,都在微利保本经营,稍有不慎则必亏无疑,甚至血本无归。如兰州主城四区,人工、房租、设施、税费样样都贵,就是租最小的经营场所,一家公司没有几十万、上百万元,就很难起步,即使勉强起步也难以生存;因为不能满足合作者和客户的需求,利润太低难以继续;员工更不满意,待遇太低难以留人。
三是难以为继的融资。给中小企业贷款100万元和给大企业贷款1亿,花费成本一样,因而银行自然不愿给中小企业放款。其结果是,一方面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另一方面大企业拿到资金却无处投资,有些资金在一些大企业手里转个弯后再加利息放贷给贷不到款的中小企业,某些大企业由此变成为隐形贷款的“二道贩子”。
四是难以留住的员工。近几年来业界有一个奇葩怪象:员工人才之争,已不是产业实力的竞争,而变成实体中小企业与有“海量”贷款的大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竞争。特别是季节性城建业一开工,不少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的熟练工就“跑路”。加之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而且来源于贷款的基建资金无所谓还贷,所以一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根本无法提高工资待遇的制造业,尤其是商贸服务业的员工,这使必须考虑成本和利润的中小实体企业本就招工不易,留住人才更难。
五是可怕的房地产业。2015年全国GDP达67万亿,其中卖地收入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的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等,房地产所“创造”的GDP非常巨大。至于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包括3.4万亿元卖地收入在内,则要超过45%。②其“可怕”之处就在于:因为要“居者有其屋”,大多数城镇老百姓的大多数消费资金被房地产业所“吸引”而手中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扩大内需消费”的希望难以落实,实体企业的很多产品(包括服务)卖不出去,中小实体企业因此也就很难有再发展的可持续之力。
六是过低的社会地位。我国实体中小企业维系了全国70%的就业,但这些企业的创办者、管理者和其他员工,也就是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连同他们的实体企业一起,却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甚至电商网购业者嘲笑为“老土”“草根”“平民”甚至“屌丝”。加之官方舆论的严重失误,中小实体企业及其广大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过低,这也是实体经济贷款难、办事难、发展难的主因之一。
2.再看电商网购的严重问题。短短几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商网购消费国,2015年的所谓“双11”更是震惊了全世界。西方各经济大国和印度、俄罗斯等国,业界无不惊呼我国电商网购之发展凶猛和销售“奇迹”。但是,在并不否认电商网购对商贸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同时,必须看到紧随而至的负面问题,主要有四:
一是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电商是以人为“低价”,将实体店铺的买家吸引为电商买家而转移了购买方式,社会产值和消费供给并未因电商而扩大,但因实体零售店铺关闭而税费大量流失。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等公开数据显示,淘宝网成交额2014年1.172万亿、2015年第二季度4270亿,如按最低3%的营业税率,淘宝网卖家2014年至少应上税350亿、2015年第二季度应上税127亿,但喊了多年的网店纳税并未实施,卖家逃税相当严重。
二是虚假“就业”伤害民生。据说仅淘宝网店已达1000多万个,如果每家店一个老板,就有1000万个老板,店均两个员工,就是2000万人就业,即使所有国企的全部就业岗位,也顶不上一个淘宝网,但这绝不可能!再则,除非就业者自己购买,电商网店几乎不为就业者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这又直接损害就业、伤害民生。
三是假冒伪劣垃圾商品泛滥。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下半年对网购商品进行的品质调查显示,淘宝网正品率仅37.25%;2015年“双11”前调查结果显示,合格率仅6成。2015年“双11”,淘宝天猫销售额912亿,但之后三天退货就达574亿,假货率高达63%。③ 不少电商明目张胆地打着国内外著名品牌旗号,公开售卖假货伪货;某大牌化妆品厂家没有开过一家网店,但网上却虚名挂店5万多家且所售7成以上是假货;驰名世界的瑞士名表,除几款奢侈品品牌外,几乎无一例外以“厂家直销”的名义充斥国内各大电商网站,但价格却只有几百元,最多几千元,这不但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名誉和民族信誉,更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破坏了我国商业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2015年11月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就直言我国某大电商“市值2000亿美元的帝国,建筑在假货高山之上”。④
四是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电商网购的人为低价,直接导致垃圾商品盛行,而且“刷单”(商家花钱雇人虚假交易)行为普遍,数额惊人。这些都直接损毁了零售业的实体商业生态系统。破坏了商贸市场秩序,造成了实体零售业与电商零售业之间的不公平恶性竞争。就连电商的“诞生地”西方国家的业界专家都说,中国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是在毁灭消费”。⑤
3.后看商业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总的来看,前述“实体经济不实”和“虚拟经济太虚”的问题及“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基本上就是商业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此外,从上述列举和分析不难看出(实际情况也再三证明),电商网购已经表现出来的所有问题,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为商业实体店铺业的“杀手”和噩耗,所不同的是,电商网购从其自身的四大负面问题中获取巨大利润而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成本,实体店铺业则因电商网购的四大负面问题而不得不一再缩减本就不多的利润并再三增加本就不低的成本,一些商家因成本过高而累累亏损,不得不倒闭、关门。
归纳起来,以“实体店铺零售业”为标志的“商业实体经济”,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四方面:
一是消费习惯的悄然改变。“四不”即不受时间的约束、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可思议的低价、不用取货的便捷,购物不用考虑身处何地、是否上下班和如何取货,特别是同样商品的网店价格仅为实体店的五六折甚至更低。这些都使以大中专学生和中青年上班族为主的一些消费群体养成了网上购物的习惯,随时、随地上网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从而由实体店铺消费者转变为“网上消费生力军”。
二是电商网购的直接冲击。电商网购冲击最直观的现象,是商业店铺倒闭关门,大量商铺处于转租、退租甚至长时间空置状态。据2015年7月15日《东方网》转载、注明“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原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的《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主要大型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0家。其实,据笔者研究,从统计学的视角衡量,这个“统计”的范围仅仅纳入了一部分城市而没有涵盖全国,而且没有给出统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因此还不具有“统计意义”,仅是一个很不完全的粗略计算,难免挂一漏万,真实情况恐怕要严重得多。
中国投资咨询网2015年7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百货行业会员企业经营状况统计报告》,根据207家会员企业统计数据,2014年商品销售总额整体增幅,四年来首次降为个位数,低于全国GDP增速近1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5个百分点。由此认为,2014年成为中国百货业态进入“后百货时代”的标志。
此外,在电商网购的冲击下,即使困难重重、艰难经营的大型百货商场,一些场所实际上也已尴尬地沦为电商的“广告处”和网购者的“试衣间”。与之唇齿相依的商业物业、城市综合体也出现了供大于求和招商难、租金退的现象。地处西北的兰州也难“独善其身”,2014年底至2015年,似乎一夜之间就“迎来了”近几年波及全国大中城市的“实体店铺关闭退租潮”。城关区永昌路、张掖路、南关十字、西关十字、民主西路和东部市场等传统商圈,以及四大主城区的其他核心商圈,大量实体店铺关闭或者转租的现象,表明兰州已经深受其害。据了解,在几十家关闭转让的店面里,商场百货、服装店、化妆品店、礼品店等占到近90%;兰州某大型购物广场的百货商场,去年也不得不调整和缩减公司的主营业态百货零售场所,用卖场大楼中的整整一层、占原百货零售卖场1/5的偌大面积,改营并非本公司强项甚至是弱项的“餐饮”。
三是难以遏制的成本增长。如上所说,大量商业实体店铺之所以关门退租,固然有短期内难以克服的众多实际问题,但其中最可直观的,就是成本太高、利润太低、负担过重而难以为继。
商业实体店铺,实际上都有两个“成本”:一个是法定认可却掩盖了实际情况的“核算成本”,另一个是不被认可却反映了真实情况的“实际成本”。例如,中央明令取消的一些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不少地方摇身一变,“分项收费”变成“统一罚款”、“现开收据”改为“定额罚单”,原收费的部门(单位)所收款项并未减少,只是“明变暗、收变罚”,换了一张单子而已,企业负担却因此加重。某大型零售企业响应政府号召,为缩减办公用房、扩大经营面积、增加就业岗位,将与卖场连为一体的办公用房从内部改造装修成为卖场。政府城管部门立马以“未经审批”为由上门“执法”,实际上就是为了收取“审批管理费”,否则不准改造装修。结果,经“讨价还价”,该企业上交数万元了事,但城管部门因为没有收费收据,出具的是一大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定额罚款单”,这就使本可计入成本的收费变为不能税前入账、不能计入经营成本的“罚款”,从而成为企业还没有收入就“提前支出”的“纯利润”。
在成本增长中,最令商业实体经济经营者(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实体店铺经营者)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的,除了居高不下、难以预料的融资成本,最主要的就是店铺房价租金。因为几近年增20%的租金上涨,特别是看到业绩“好”就要随意“涨”的房租,已经成为压垮商业实体店的“真凶”。据某媒体报道,兰州有位经营者,刚租下商业街一个门面时租金每月4万元,由于经营得当,生意不错,但一年合同到期后房东把租金涨到6万元,上涨了50%,而且没有商量余地。该经营者一算账,结论是如果这样则“赚的钱都是在帮房东打工”,最后只能放弃。另有媒体报道,目前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年房租都在200万~300万元,但很多做得好的专卖店,年销售额也就几百万元,除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大型商业实体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商界实际情况是:凡“实体店铺零售业”者,自建自用商业房产的很少,租房开店的居多;即使一些商贸大公司自建商用营业大楼的,各种经费支出都非常大,房屋折旧和物业成本也很高。如兰州某大型商贸百货零售企业,自建5万多平方米的商用营业大楼,开业近15年还没有收回建设成本。
四是员工队伍的难以稳定。人工成本高、队伍难稳定,是商业实体经济经营者的又一严重问题。近年来人工成本与实际经营效益不成比例,因此使就业岗位多、利润率低但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实体企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企业)普遍存在“招不到、用不起、留不住”员工的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各种政策,但所需经费几乎都要企业承担,还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迫使企业的利润一降再降而成本一升再升。加之一些基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的单位在缺少人手时的季节性高薪揽工,使商业实体企业“工资低,招不到人;工资高,企业负担不起”的问题愈加严重,员工随意跳槽流动的频率随之加快。而员工流动频率越快,人工成本因此越高,员工队伍就越难稳定。
商业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的成因
上述情况表明,电商网购价格低,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成本很低甚至很多环节并不需要什么成本,二是假冒伪劣品充斥其间并占有巨大份额。与此相比,“商业实体经济”最大的问题、也是根本性的问题,其实就是“经营成本居高难下”;导致或者直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电商网购负面问题的成因。这些成因加之自身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点:
1.缺乏法律规制。迄今尚未立法、缺乏法律规制,是电商网购发展虽快但问题不断的根源性问题。正是这一根源性问题,对商业实体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
2.缺乏规划引导。缺乏规划引导,是造成电商网购无序竞争盲目发展的关键原因。恰恰是这一关键原因,挡道阻碍了定有规划、相对有序的商业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3.事中监管缺位。事中监管缺位,负面问题不能及时纠正,是电商网购在商海中游刃有余、脱离监管的重要原因。就如英国一位业界专家所说“中国允许电商如此快速发育,这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严重失误”;⑥与之相对,纳入监管之中的商业实体经济就处在竞争能力受到单方面制约这非常不公平和非常被动的不利境地。
4.舆论宣传过头。最不可思议的例证是:2015年11月11日是中国空军建军66周年纪念日,但当日及其前后,包括国家各大媒体在内的各类大小媒体,都少见或不见空军纪念日的方寸只字,却以醒目标题报道所谓“双11”的销售“奇迹”。这种国家媒体的舆论“偏食”对电商网购所给予的难以估量的“广告”效应支持,别说商业实体店铺业从未“享受”过,恐怕其他实体经济也未曾有过。而这对以“实体店铺零售业”为标志的“商业实体经济”来说,无异于一场虽然间接但却清晰可见的公开“绞杀”。
5.管理标准不同。商界不少人士无奈戏称:“有庙的和尚有人管,没庙的和尚没人管。”实体零售业有固定经营场所,应缴税费及员工“五险”和住房公积金都不能少,经营成本很高。电商网购业则相反,经营成本很低,并且违法行为不断而几乎不承担任何违法成本但工商、税务、劳动和技术监督等行政部门,都能对实体零售业及时监管,而对电商业则监管“难到位”,甚至基本不监管。例如电商网店几乎不为就业者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而无人过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实体企业哪怕少买一个险种也要受罚。这种商界的“一国两制”对实体企业极不公平的制约,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6.自身内功不足。商业实体经济之所以面临这些困难和问题,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和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完全是经济形势不好,也不纯粹是电商网购“太强”,而是传统百货零售业的一些经营者自身“内功”不强、外延“武功”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够。比如同样的地区、同样的商圈、同样的业态,甚至同样的品类,但在电商网购同样的冲击下,有的店铺虽然利润下降但揽客营业依然红火如故,有的店铺则很快倒闭关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对保障和促进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今后几年,“虚拟经济”和“虚实兼备”的“互联网+”经济,仍将凶猛发展并继续刺激和催化其他各行各业不得不快速发展,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这种情势下,尽快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商业实体企业自强内功,是保障和促进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目前,须重点解决三大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习总书记2015年11月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零售业与社会和民众的消费而言,是从生产和供给的开端入手,满足优质消费需求;就经济结构而言,是实现“供需向相匹配”;就消费管理而言,是从商品需求的末端管理转变为商品生产和供给的开端管理;就生产和供给的标准而言,是必须确保商品质量。这一经济治理理论和发展战略决策,为解决商界的不公平竞争、促进商业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消费需求,给出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路径。这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在供给侧改革中“降低商业实体经济成本、保障和促进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2.发展思路问题。商业实体经济,尤其是店铺零售业,必须适应形势、改变思路、拓展路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为目的,积极参加供给侧改革,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虽然,电商网购对商业实体经济的冲击很大,但这并不意味实体店铺能被电商网购所取代。未来科学预言家、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商业观察者凯文·凯利,针对未来电子商务预言称:“未来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公司也将拥有最大的实体店,未来零售业将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笔者赞赏凯文·凯利先生的观点,并认为:未来最大的电商公司必须拥有最大的实体店,否则自身难以为继;未来零售业态也必须是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否则自身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实体+虚拟、店商+电商”,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拓展“体验为主”的业态,应该是今后发展的思路和趋势。
3.市场管理问题。发展经济,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行的,但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因此,“市场要到位,政府不缺位”,应该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尽量少走弯路的体制保证。但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学界和业界不少人对相关政策精神要么理解不够或者没有理解,要么过度解读甚至任意曲解,并搬用“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论,指责政府“多管闲事、管得太多”,抱怨“市场受制约过多,没有自由”,要求政府“什么都别管,统统交市场”。
且不说“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一理论是百年前的舶来品,是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理论,仅从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就非常片面,因而不能照搬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经济,特别是不能照搬适用于“商业实体经济”。因为商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既依赖于市场,又离不开政府。近几年突显的电商网购无序、实体店铺倒闭的诸多严重问题告诉我们:“市场”反对的是依“权”收费,而不是依“法”监管。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包括“实体”和“虚拟”在内的商业经济,既不能放任市场成为“无缰的野马”而政府只做“守夜的更夫”,也不能允许市场成为“襁褓中的婴儿”而政府去做“辛勤的保姆”;既不能重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时代”的“政府失灵”,也不能翻版“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时代”的“市场失灵”,而应在引导市场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同时,保证政府对市场“适度而有效地干预”;因此,政府必须尽到管理市场之责,要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条件下和基础上,既要对市场当好忠实的、勤劳的“守夜人”,又要对市场适时进行适度干预,还要对市场实施规范管理。当然,这种管理应该是宏观管理、调控管理、间接管理和法制管理。
(二)采取几项具体措施。对电商网购业予以依法规制,使之与实体店铺零售业处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接受同样的市场监管,是“降低商业实体经济成本,保障和促进商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前应进一步采取下述五项措施:
1.尽快立法。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进行专题调研,拿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立法法案,提请人大制定规制电商秩序、保护实体零售业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能让商家和消费者都得到实惠的地方性法规,从法律层面为实体零售业与电商业公平竞争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规划。政府应将电商发展纳入“十三五”地方商业发展规划,并确保规划执行,以对其发展给予明确的规划布局引导。
3.平等对待。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电商和实体零售商的政策规制及监督管理,应予平等对待,以尽可能减少实体零售商的成本劣势。当前应强化工商、税务、技术质量监督和劳动等行政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细化对电商的税收征管,严防国家和地方税源流失,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和侵权行为,大幅提升不法电商的违法成本。
4.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应对电商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如在一个城市至少有一家固定经营场所、税费标准核定和缴纳程序等。
5.保护传统零售业不被击垮。国内外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商业实体经济”立足不易,培养一个知名品牌更是难上加难,往往需要几代人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稍有不慎,则百年老店说垮也易,往往就在一夜之间。而如果任凭临危无助的商业实体店铺大量倒闭关门,则对国家、对社会,特别是对人民大众消费者来说,都无疑是一场在短期内难以治愈的商业灾难。因此,对于传统实体商业,尤其是零售业,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台相关保护政策。比如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印度等国,早有立法和规划规制,尽可能保护本土中小零售店不被“绞杀”,并对家乐福、沃尔玛等巨鳄的进入进行必要限制,其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电商发展。
(三)自强内功创新发展。市场活力来自竞争,竞争实力基于优势。面对来势汹汹的电商网购和成本难降的困难处境,商业实体经济应牢牢把握自我持续发展的自身实力,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1.把握实力,树立信心。对于企业发展,实力是发展的基础,信心是发展的动力,对此,商业实体业者尤应充分认识和把握。
首先,与电商网购的“成败都易”不同,商业实体店铺的培育、成长和发展及其对社会的贡献,都需要一定的资本、条件和时间。其稳固立足虽然很难,但一旦立足,就有一定的抗风险和再发展能力,这是商业实体经济的基础实力所在。而且稳定的店铺和物流基地,能使人们产生“只要有庙在,不怕和尚跑”的消费心理,这是培育和拓展稳定的消费市场和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如果缺了这一基础要素,则包括电商在内,任何“虚拟经济”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轻易战胜和击垮实体经济,有的甚至一遇困境就会轰然坍塌。
其次,实体店铺的商品,尤其是高档商品和奢侈品,“有图、有物、有真相”地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纯粹的电商网购永远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完美、讲究品质而且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较之于价格虽然便宜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真伪难辨的电商网购,他们在实体店里购物更为放心,这恰恰又是电商网购“望尘莫及”的、商业实体经济的潜在实力和独特优势。
从上不难看出,虽然业界不少同人认为,百货零售业在2014年进入了“后百货时代”,但事实上我国百货零售业仍有巨大空间,虽然电商网购盛行,但商业实体店的自身优势却非他人所能替代。由此可见,商业实体店铺生来具有的这些基础实力、潜在实力和由此而生的独特优势,正是商业实体经济及其庞大从业队伍的信心之源。
2.调整结构,集群发展。面对电商网购的“网大、线长,到处可设点、什么货都卖”和“低成本”,商业实体店铺业者目前亟须从根本上调整结构、降低成本、创新发展。
首先,改变“坐店经商”的传统方式,实行“店商+电商”的融合发展模式,这是传统商业品牌和未来商业街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盛行的“店内店外相接、线上线下联动”的商业发展模式,已经预示着未来的商业街区不再仅仅是“三名”(名牌、名品、名店)的集聚地,更是商业经营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地。而且“店商+电商”所形成的“线上线下融合”,能够打消顾客在消费选择上的不必要的顾虑,增强顾客的实物体验和购物愿望,并为顾客提供更加自由的消费便利,还能使顾客在购物之外,满足休闲、旅游、文化、社交等多重消费需求。比如顾客先通过网络了解和挑选中意的商品款式和价格,然后到实体店去“眼见为实”地购物提货;或者从网上下订单,由实体店送货上门乃至售后服务,等等。通过顾客的购物体验和商家提供的贴心、增值服务,既能体现和传承实体商业经济的传统商业价值,也能使商业实体店铺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做大做强,走“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路子,这是传统商业实体经济立于不败的必由之路。任何行业,对于外来冲击等风险,若以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单打独斗对之,将悉数败退;若以抱团对之,则仅在气势上就多了几分胜算。所谓“抱团对之”,就是“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仅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次(即单个企业或产业组织)来看,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可以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可以增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稳定性,可以在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等等。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管理大师、美国人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力》一书中,用“产业集群”一词分析企业集群现象并创立了“产业集群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各地以国家大型企业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了众多规模不同但各具特色、竞争激烈但合作有加、实力有别但均具潜力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高新特尖技术产业集群、浙江义务小商品产业集群等。这一理论和这些案例,应该是我们今天的商业实体经济所应认真学习和参照的极好蓝本和成功经验。当然,这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更需要政府支持。
最后,有序竞争,不能“窝里斗”。不少倒闭关门的实体店铺,并不是“倒”于外来因素的直接冲击,而是“倒”于本行业的恶性竞争“窝里斗”,其明显标志,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所谓促销“活动”、价格大战。而“集约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要求,就是竞争要有序,不能“窝里斗”,行业要团结。
3.转变方式,拓展路径。在电商网购以低价格和便捷方式不断吸引以青年人为主的消费顾客的情况下,商业实体店铺业者亟须凭借自身的实力和优势,顺势应时、找准对象、转变方式、拓展路径,培育新的比较集中、相对稳定的中老年人消费群体。
首先,相对于电商网购的消费群体,实体店铺业者应紧盯“中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更相信实体店”,他们的消费习惯是“不做到万无一失,不会轻易购买”,所以“宁愿多走几步路到实体店购买”,而且实际上很多中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也趋于年轻化,只是不大愿意网购。这些情况都表明,中老年人正在替代年青一代,成为实体店的消费主力。
其次,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世界人口大国,我国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及其收入水平,特别是老年人因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消费观念现代化和消费模式多样化,加之“更相信实体店”的消费心理,必将对消费市场的构成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产生深刻影响。
再次,中老年消费中很多人是为子女消费,其消费商品大多是单品价值较高的“大件”商品,而电商网购因“线长面广、急功近利”往往忽略或者无暇顾及中老年人的这一独特消费。
最后,仅就兰州现状来看,能够自成体系的中老年消费产业链和消费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有些行业制定的扩大消费相关政策规定中不但没有将中老年消费(特别是老年消费)放到应有位置予以鼓励,反而设置了一些阻碍甚至歧视老年人消费的障碍性规定。而这对实体店铺来说,却是一个“激发、吸引”中老年消费欲望的大好机遇。
上述这些,可以说都为商业实体店铺业者开发中老年消费市场、培育稳定消费群体创造了广阔前景,提供了难得商机。
(作者简介:蔡根泉,民建中央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虹盛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虹盛百货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州虹盛企业集团理事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兼职教授。)
|